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行業(yè)資訊 ? 人物事跡 ? 正文

郭進考:“讓每一滴水生產更多的糧食”

發(fā)布日期:2021-11-03??來源:新華每日電訊??作者:齊雷杰 鞏志宏??瀏覽次數:1491
放大字體??縮小字體
核心提示:“這2000多個小區(qū),咱們要按期完成播種,確保整個生長季采集的對比數據更準確……”秋播時節(jié),河北省辛集市馬蘭農場里,一個黑瘦老農正守在田壟間,指導技術人員進行節(jié)水和優(yōu)質專用小麥試驗田的播種工作。同一日期、同一地塊,這里播種下上千個小麥品種,今冬明春由農場統(tǒng)一進行水肥施加、蟲害防治、田間管理,技術人員定期觀察,一一記錄其性狀表現,為后期

“這2000多個小區(qū),咱們要按期完成播種,確保整個生長季采集的對比數據更準確……”秋播時節(jié),河北省辛集市馬蘭農場里,一個黑瘦老農正守在田壟間,指導技術人員進行節(jié)水和優(yōu)質專用小麥試驗田的播種工作。

同一日期、同一地塊,這里播種下上千個小麥品種,今冬明春由農場統(tǒng)一進行水肥施加、蟲害防治、田間管理,技術人員定期觀察,一一記錄其性狀表現,為后期選育良種提供數據支撐。

這位70歲的“老農”,就是河北省首席小麥育種專家、石家莊市農林科學院名譽院長郭進考。47年來,他帶領團隊扎根農村,先后培育出高產、節(jié)水小麥品種近30個,5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馬蘭農場一粒粒小麥金種子,累計應用面積超3.8億畝,推動增產超百億公斤、節(jié)水超125億立方米,既保障了糧食安全,也緩解了華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危機。沉甸甸成就背后,是一名老共產黨員為民育種、為國分憂的初心和振興農業(yè)的擔當。

2020年6月1日,在馬蘭農場,參觀者察看節(jié)水小麥發(fā)達的根系。馬蘭農場供圖

“讓老百姓天天吃上白面饃饃”

47載育種生涯,始于一個樸素愿望。

麥穗兩岐,穰穰滿家——千百年來都是群眾的美好心愿。1951年出生在河北農家的郭進考,小時候目睹的卻是“一個窩頭掰三瓣兒,瞅著稀飯咽唾沫”的艱難光景,“挨餓”的感覺,深深烙在記憶深處。

“啥時候老百姓能天天吃上白面饃饃?。俊睉阎@個愿望,1971年郭進考上了農業(yè)學校,畢業(yè)后分配在石家莊地區(qū)農科所,定崗在小麥育種室。當時,農科所科研條件很“寒磣”:住的是四面透風的破舊小樓,種的是漏水漏肥的滹沱河沙地,很難取得科學數據。

郭進考的育種生涯就此起步:缺少經驗,他去中科院、農科院甘當小學生;沒有試驗材料,他三番五次跑到河南、山東等地求援。最讓他頭疼的,是沒有一塊好田搞試驗。

巧的是,那一年,馬蘭農場場長劉祿波帶技術員到農科所參觀。得知郭進考的煩惱,劉祿波當即表示:“馬蘭的地好哇!我們免費提供地、免費提供勞動力、免費提供住宿。只要你們去,能培育出好品種,你說咋辦就咋辦!”

雙方一拍即合。1975年秋,懷著“讓每一寸土地種出更多小麥”的初心,郭進考和團隊成員帶著東拼西湊的數百份育種材料,踏入馬蘭農場。

沒承想,這一腳邁進來,一干就是47年。

冀中南平原是我國小麥主產區(qū),但20世紀70年代,河北小麥畝產量長期徘徊在五六百斤。“解決吃飽飯問題,缺的不是地,而是地里能長出多少東西。”郭進考和同事一頭扎進試驗田。

為了得到一手數據,他們事事親力親為,和村民一塊起早貪黑,整地、施肥、播種、管理、收割、脫?!ぷ鳟惓FD苦繁瑣。農忙時節(jié),他們一天只睡三四個小時。不出工時,還要忙著采集數據、做試驗。

“每年只能做一次試驗,培育一個小麥新品種,至少需要10年時間?!惫M考說,馬蘭農場里一塊塊試驗田,就像小麥大考場,今年考耐寒,明年考抗病,后年考產量。小麥分蘗、抗寒、抗旱、抗病、高矮等情況,要一株一株去觀察;上百個環(huán)節(jié)、成千上萬組數據,要一項一項做記錄,才能最終選出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等生”。

每天從早到晚,郭進考都長在麥田里。“只要有一項工作出問題,這一年就全白干了?!陛p描淡寫的一句話里,有多少艱辛和壓力!

“老郭看起來比我們更像農民!”70多歲的劉滿欣是農場的農民技術員,跟郭進考打了半輩子交道。他說,那時農場生活條件差,郭進考卻一待就是幾個月。冬天燃煤少,晚上匯總數據晚了,他就燒紅幾塊磚頭取暖。下雨天,別人往家跑,他卻冒雨往地里跑,看哪個麥苗抗倒伏。忙得顧不上收拾宿舍,有一次打開鋪蓋卷,發(fā)現床鋪上有一窩小老鼠。

功夫不負有心人。

10年寒來暑往,馬蘭農場早熟、豐產、耐旱型品種“冀麥26號”培育成功,在大面積種植條件下,畝產達400多公斤,短時間內創(chuàng)下河北推廣面積最大、推廣速度最快、增產效益最高的紀錄,并迅速推廣到北方六省市和新疆,轟動了半個中國麥區(qū)。

此后,郭進考又提出“降稈、穩(wěn)穗、增?!奔夹g路線,培育出早熟高產品種“冀麥38”。1996年,這一品種創(chuàng)下畝產631.34公斤高產紀錄,一舉攻克小麥畝產千斤難關。

“國家曾提出畝產‘四百斤上綱要、六百斤過黃河、八百斤跨長江’的糧食增產口號。種了郭老師的新品種,小麥畝產量一舉過了長江?!痹颖笔⌒良旭R蘭村村支書劉冠杰說,村民們深刻感受到了良種的威力。

“我們這一代人,挨過饑荒,餓過肚子。鄉(xiāng)親們天天吃上白面饃饃,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情?!惫M考很自豪。

“絕對不能伸手向子孫后代‘借’水!”

2019年夏收時節(jié),記者在馬蘭農場節(jié)水小麥示范田看到,田里挖出一個近3米的大坑,參觀者可直觀看到節(jié)水小麥扎入土層達2.5米的強韌根系。這塊示范田的小麥,播種后一水未澆,只靠雨養(yǎng)天收,畝產達430.6公斤,澆一水畝產過千斤。

最近兩年,在河北省辛集市馬莊鄉(xiāng)木店村,不少村民選種了馬蘭農場選育的節(jié)水小麥品種石農086,這一品種被河北省農業(yè)部門列為小麥主推品種。小麥生長期內,曾經歷凍害、雹災等,春澆兩水,平均畝產量仍然穩(wěn)定在1200斤左右。

“肥大水勤,不用問人”。這曾是華北小麥主產區(qū)的“口訣”,種一茬小麥要澆五至六水。然而,華北平原水資源匱乏,多年超采地下水支撐農業(yè)生產,形成了全球最大地下水漏斗區(qū)。

“要糧食”還是“要生態(tài)”,矛盾尖銳。

“省點,再省點!絕對不能伸手向子孫后代‘借’水!”憑著多年農業(yè)科研的直覺,郭進考敏銳意識到,靠超采地下水支撐農業(yè)無異于“竭澤而漁”。20世紀90年代,他在全國率先提出節(jié)水小麥育種理念,并開展研究,努力“讓每一滴水生產更多的糧食”。

何明琦1993年進入石家莊市農科院小麥研究中心后,便跟著郭進考開展育種工作。他告訴記者,解鎖小麥“節(jié)水密碼”,關鍵在于尋找載有抗旱、高WUE基因的小麥品種,在干旱或節(jié)水條件下促其實現TaDREB1抗旱基因的高效表達。

經過20多年努力,郭進考帶領團隊成員,先后培育出石4185、石家莊8號、石麥15號等系列節(jié)水高產品種,搭配系列配套技術,實現了澆一水畝產過千斤的新突破。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有了節(jié)水品種,昔日的用水大戶,今朝變?yōu)楣?jié)水先鋒。

“農業(yè)要算大賬。每畝地少澆一水、節(jié)約種子1公斤、增產10公斤,河北省3500萬畝小麥,就能節(jié)水17億立方米、節(jié)約種子3500萬公斤、增產3.5億公斤?!惫M考說,科技對農業(yè)貢獻巨大,單說品種這一塊,在節(jié)水上的貢獻率就能占到45%左右。

多年來,從馬蘭農場走向全國的節(jié)水麥種突破7億斤,推廣遍及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陜西、新疆等地,覆蓋面積達3500多萬畝。

在“增產”與“節(jié)水”之間,郭進考蹚出了中國路徑!

不僅要端牢飯碗,還要吃上優(yōu)質健康糧食

每年中秋、國慶闔家團聚共享天倫的時刻,也正是玉米收獲、小麥播種的忙季。

“今年趕不及了,明年一定回去!”40多年來,郭進考對家人這句掛在嘴邊的承諾,幾乎從未兌現過。他早把農場當成了家,對家人的感情和對種子的熱愛,已融為一體。

郭進考說,科研永無止境,小麥育種就是不斷做加法,由最初高產、解決吃飽問題,到后來穩(wěn)產、解決節(jié)水問題,現在則追求優(yōu)質、解決吃好問題。

近年來,郭進考腦海里一直盤算著兩件事:

一是人們生活好了,對小麥品質要求日益提升,個性化需求越來越多。要適應農業(yè)供給側改革,培育優(yōu)質專用、營養(yǎng)均衡、宜食用宜加工的高品質新品種,建立起豐富的“種子庫”,滿足群眾高品質需求。

二是要讓老百姓種得省,要在保障產量前提下,大力開展簡化播種、節(jié)水、節(jié)肥、節(jié)種、節(jié)藥,通過“一簡四節(jié)”綜合套餐技術,最大程度降成本、穩(wěn)產量、增收益。

郭進考開始了他的第三次自我革命,向“綠色高效優(yōu)質專用品種+田間系統(tǒng)化管理”進軍。2018年,馬蘭農場成立河北省老專家工作站,郭進考擔任站長,努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機制和產業(yè)化全程服務體系,助力鄉(xiāng)村振興。

一些地方,農民一畝地播種30斤麥種,甚至更多,不僅浪費,還容易影響產量。郭進考努力幫村民扭過思想這道彎兒:“提高整地質量,播種均勻一些,一畝地播25斤麥種就行嘍!”“小麥講究斤籽萬苗,科學播種不光省種子,還能高產!”

今年4月,馬蘭農場新培育的6個“馬蘭”系列小麥品種全部通過河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涵蓋了節(jié)水高產、優(yōu)質強筋、優(yōu)質專用等類型。河北大地種業(yè)有限公司總經理武金燚說,馬蘭1號經14個示范點測試,最高畝產可達838.8公斤。馬蘭6號、7號優(yōu)質強筋麥新品種,產量高、品質好。

“搞育種,農民說好才是硬道理。農業(yè)科技人員必須放得下身段、耐得住寂寞,才能培育出農民歡迎的好種子?!惫M考說。

在郭進考的帶領下,石家莊市農科院小麥研究中心已形成24人、包括6名博士的研究團隊,并培育出一支農民技術員隊伍。這群“麥田里的奮斗者”,將繼續(xù)扎根鄉(xiāng)村沃土,不斷把創(chuàng)新的金種子播撒向各地。(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齊雷杰 鞏志宏)

責任編輯:李沛真

?
?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違規(guī)舉報 ]? [ 關閉窗口 ]

免責聲明:
本網站部分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yè)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lián)網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本網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
?

?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最新資訊
友情鏈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