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糧食作為特殊的產品,其生產過程受到要素投入、技術進步、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的影響。中央為壓實地方糧食安全主體責任和調動地方政府抓糧積極性,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實施專門的省級糧食安全責任制度,具體可追溯到1994年“米袋子”省長負責制。由于1993年和1994年部分沿海省份的糧食產量大幅下降,導致糧食供給不足,市場糧價急劇上升,引發(fā)國內物價上漲,影響國民經濟正常秩序,引致“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出臺?!懊状印笔¢L負責制極大激勵了地方政府抓糧積極性,各地強化了糧食生產的耕地保護、財政投入等,實現糧食面積和產量的雙增。
201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實現了“十一連增”,但糧食生產卻從“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出臺時的單純數量失衡問題轉變?yōu)楦鼮閺碗s的結構性問題。一是糧食生產正加速向主產區(qū)聚集,而非主產區(qū)糧食生產占比大幅下降,糧食區(qū)域供需不平衡問題突出。糧食產銷的“兩極化”,加劇了對糧食流通的依賴,但我國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還比較脆弱,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工作上抗風險能力不足。二是國內食品和工業(yè)的糧食需求剛性增長,但糧食穩(wěn)定供給的資源約束逐漸加重、國際供應鏈不穩(wěn)定等導致需求和供給矛盾突出。三是分稅制改革后地方財權大幅上升,財力分配決定事權劃分,強化地方糧食安全責任成為必然選擇。在糧食生產新形勢、新問題下,2014年《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若干意見》,標志著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正式出臺。伴隨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實施,黑龍江、浙江等地明確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牽頭負責,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協(xié)同推進的工作機制,狠抓地方糧食安全工作;山東、湖南等地將保障糧食安全列為省委一號文件、政府工作報告的年度重點任務。在各省級政府和領導的高位推動下,主產區(qū)和平衡區(qū)的糧食產量延續(xù)上升趨勢,主銷區(qū)糧食產量止跌回升。2014年后我國糧食總產量持續(xù)上升,2023年糧食人均占有量超過490公斤,遠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標準線,國家糧食供給水平達到新高度。
地方各領域的治理既需要中央宏觀調控,也需要充分調動地方政府積極性以因地施策達到治理目標。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和專門考核制度的核心目標是進一步強化地方政府維護糧食安全的責任,在我國多層級管理構架中提高地方政府和領導抓糧積極性,加快構建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其作用于糧食生產的路徑有兩條。
第一,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通過提高地方政府和領導對糧食生產的重視程度,促進糧食生產。地方政府和領導同時承擔經濟、環(huán)境、衛(wèi)生、文化等多元治理目標,決定了不同領域難以同時獲得同等程度的關注,從而引發(fā)地方注意力集中于某些領域而忽視另一些領域的情況。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旨在強化地方政府和領導的糧食安全意識,根據《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辦法》,考核結果向國務院報告,并作為地方政府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參考。對考核不合格的省份,要求作出書面報告并限期整改;對不履行職責、存在重大工作失誤等對糧食市場及社會穩(wěn)定造成嚴重影響的,年度考核為不合格,并依法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糧食治理對地方政府和領導的激勵機制就此形成,糧食重視程度提高成為可能。一方面,省級政府和領導對糧食的重視程度通過出臺糧食支持文件、圍繞糧食的講話等作為信號進行傳遞,市、縣、鎮(zhèn)政府和領導在接收到信號后會提高糧食生產治理強度,最終促進糧食生產。另一方面,領導對某領域的高度重視已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治理工具組合,即“領導牽頭、部門協(xié)調、財政支持、結果導向”四個方面,各主體彼此理解領導重視程度變化的重要性,在工作動力和責任意識上顯著高于一般事項。當省級政府和領導的糧食重視程度開始提高,其他主體將迅速作出反應,提高地方糧食工作的治理強度,積極作用于糧食生產。
第二,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通過增強地方政府對糧食生產的支持行動,促進糧食生產?!秶鴦赵宏P于建立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若干意見》對地方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作出堅決守住耕地紅線、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提高糧食生產科技水平、建立新型糧食生產經營體系、增強糧食可持續(xù)生產能力等要求,整個部分的考核分值占比較高。顯然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對糧食生產給予較大權重,將引導地方政府和領導在地方治理工作中,加大對糧食生產的資源投入和監(jiān)督力度。比如對土地整治的強化,糧食作為大田作物,土地是其生產的必需要素。一方面,通過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等土地整治項目提升耕地質量,將積極作用于糧食生產效率和單產的提高,最終促進糧食增產。另一方面,通過土地整治中“小田并大田”等舉措擴大耕地面積,從而提高糧食可播種面積,為地方糧食增產提供基礎。其他各項糧食生產支持,也對糧食供給水平有正面作用,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成為保障我國糧食生產行之有效的重要制度。為更好發(fā)揮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作用,穩(wěn)定地方糧食生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1)優(yōu)化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指標體系,引導地方糧食安全工作方向。本著“突出重點、優(yōu)化指標、強化導向、注重實效”的原則,從生產、儲備、運輸、銷售等多個方面優(yōu)化考核指標體系,引導地方政府和領導調整資源配置、強化過程監(jiān)督,積極作用于地方糧食工作。在區(qū)分主產區(qū)與非主產區(qū)考核基礎上,不僅要適度提高主產區(qū)糧食生產的考核權重,確保國家糧食生產“主力軍”糧食生產穩(wěn)定,也要不斷強調非主產區(qū)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確保平衡區(qū)糧食基本自給,穩(wěn)定并提高主銷區(qū)糧食自給率。同時,積極探索動態(tài)調整考核機制,根據各省份考核落實情況及效果,與該省份糧食供需變化等相匹配,動態(tài)調整和優(yōu)化年度考核指標,著力解決各省份糧食安全的重點問題。
(2)持續(xù)加強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的糧食安全主體責任意識,壓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地方黨政領導干部是地方政府行動的決策者,持續(xù)加強各級領導干部穩(wěn)定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的執(zhí)行力,建立起維護糧食安全的底線思維。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特征之一就是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代化,這就決定了中國必須在農業(yè)資源有限的現實情況下解決規(guī)模巨大人口的“吃飯”問題,各級領導干部都要意識到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性。促進地方政府強化政策支持、優(yōu)化治理體系等,切實承擔起轄區(qū)內糧食安全主體責任,激勵地方糧食生產,保障國家和區(qū)域糧食安全。
(3)嚴格落實考核激勵機制,強化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結果的運用。根據各省份糧食安全實際情況,對各省份進行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評議考核。強化正向激勵,對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得分較高的省份,加大轉移支付、項目建設等方面支持,對穩(wěn)定地方糧食生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較大貢獻的地方黨委政府、單位和個人要適時給予表彰,樹立“標兵”示范作用。充分發(fā)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切實做到獎罰分明,鮮明樹立重實干重實績的導向。
(原文刊發(fā)于《經濟評論》2024年第2期,第22—35頁。作者分別系重慶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南京財經大學糧食和物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經濟與發(fā)展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糧食安全與發(fā)展政策創(chuàng)新團隊首席專家)
責任編輯:何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