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國家花生產業(yè)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張正研究員又來了一趟山東省聊城市高唐縣,這里有他的牽掛。在清平鎮(zhèn),花生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萬畝基地正在做準備。待眼前的小麥收獲之后,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萬書波歷時13年研發(fā)的新模式——花生玉米帶狀種植技術將大展身手。作為萬書波團隊的成員,張正看好這里。
位于山東省西北部的高唐縣,是我國的農業(yè)大縣之一。該縣農業(yè)農村局提供的數(shù)據(jù)顯示:2022年,縣里糧食總產量達到67.42萬噸,比上年增長0.6%。
糧食增產,一方面源于以萬書波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專家將新技術、新模式植入當?shù)?;另一方面則源于當?shù)囟帕⒅マr業(yè)科技志愿服務團隊對土地的深耕。
手把手地教,農技服務隊跑遍600多個行政村
記者見到梁玉義時,他正忙著將一袋袋玉米加工成一顆顆玉米粒。在這位高唐縣種糧大戶看來,糧食豐收離不開杜站長的指導。
“種玉米的時候,我一直掌握不好化控(應用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促進玉米高產的一項舉措)時間,所以在化控之前,我就給杜站長打了電話。擔心在電話里講不清楚,她當即來我這里查看玉米長勢,并教會我如何通過觀察葉片來確定化控時間?!毖哉Z中,梁玉義對杜站長充滿感激。
梁玉義提到的杜站長,即“杜立芝黨代表工作室”負責人杜立芝。
現(xiàn)任高唐縣農業(yè)農村局四級調研員、高級農藝師的杜立芝,是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代表。扎根基層38年來,她跑遍了高唐縣600多個行政村,幫助農民解決作物種植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是當?shù)匕傩招闹械霓r業(yè)“百事通”。
2018年,高唐縣委從該縣農業(yè)系統(tǒng)中級職稱以上人員、鄉(xiāng)鎮(zhèn)農技人員中篩選,組建起以杜立芝任首席專家,農業(yè)、林業(yè)、畜牧、水產、蔬菜等部門的代表委員和技術專家組成的91人縣鎮(zhèn)農業(yè)科技志愿服務團隊?!胺锗l(xiāng)村振興”成為他們的首要任務。
高唐縣食品加工企業(yè)眾多,優(yōu)質面粉需求量大,但是長期以來,當?shù)匦←溒焚|距離食品企業(yè)需要的高品質面粉還有一定差距。2022年8月,高唐縣與國家小麥改良中心合建優(yōu)質小麥生產基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破解了上述痛點。
“一畝地四分玉米、六分花生,但四分玉米頂?shù)蒙铣R?guī)種植模式下一畝的產量,花生是凈掙的?!痹谇迤芥?zhèn)東大新村,村黨支部書記孫長煥為記者算了一筆賬,依靠新種植模式,村里每畝地增收2000元。
“既要穩(wěn)定糧食產量,又要推動農民增收,只能依靠科技提高單產?!鼻迤芥?zhèn)黨委書記劉傳華告訴記者,“2017年,我們鎮(zhèn)花生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只有30多畝,如今已發(fā)展到1萬多畝。據(jù)估算,今年1畝地毛收入3470元,比純種玉米增收約1400元,比純播花生增收約500元?!?/p>
實現(xiàn)“三增長”,科技服務功不可沒
“得益于國內高水平專家和杜立芝農業(yè)科技志愿服務團隊的‘傳幫帶’,一批‘土專家’‘田秀才’‘鄉(xiāng)村工匠’從高唐縣960平方公里的土地里成長起來。”高唐縣農業(yè)農村局局長呂興忠說。
數(shù)據(jù)顯示,該縣目前推廣各項農業(yè)新技術60余次,引進作物新品種40多個,解決技術難題3萬余個。
“大家知道我為什么穿著這件紅馬甲嗎?”1月2日,記者在高唐縣采訪時,正值杜立芝“馬扎課堂”開講。這是當?shù)亻_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的一個典型場景。在基層宣講,穿著農業(yè)科技志愿者標志性的紅馬甲,杜立芝從不坐著:“老百姓哪有坐著干活的?今天我站著講,你們坐著聽。”
從黨的政策到種田技術要點,在杜立芝這里都會變成老百姓聽得懂、記得住的生活和種地訣竅。以杜立芝為代表的眾多黨代表,在主題教育中當先鋒、作表率,成了高唐縣的一張“金字招牌”。
在高唐縣委書記楊新勝看來,保障糧食安全是鄉(xiāng)村振興的首要任務。他透露了一組數(shù)據(jù):2023年,小麥收獲面積76.56萬畝,單產455.79公斤,總產6.98億斤,實現(xiàn)面積、單產、總產三增長;完成大豆(花生)玉米復合種植面積2.03萬畝,純作大豆2.1萬畝,超額完成目標任務。
“在‘三增長’背后,是我們對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堅定貫徹落實,農技服務更被我們打造成了‘王牌’?!睏钚聞僬f。(記者王延斌)
責任編輯:何燁